你知道“天子”为何“驾六”吗?
提到“天子驾六”就一定要想到洛阳,出土于洛阳周王城广场北部的周天子车骑坑证明了学术界多年的争论,那么为什么“天子”要“驾六”呢?“天子驾六”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来给大家具体的解释一下。
“天子驾六”是我们古代的礼制的一种行为。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辆马车,即著名的“天子驾六”。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案《书》称朽索御六马。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而“天子驾六”这一礼仪制度确立乃是在我国东周之时,而东周都城则在洛阳,遂要想证明“天子驾六”就必须要到洛阳这片神奇的土地。
2002年10月,在河南洛阳市中心的东周王城遗址上施工建设的“河洛文化广场”(现更名为“东周王城广场”)的考古钻探中,在拟建的四万多平方米的近三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现710座东周墓葬(其中有墓道的大型墓葬4座),马坑、车马坑36座(其中大型车马坑2座)。在经发掘的17座马坑、车马坑中,保存完整的车马坑5座,其中4座(编号为四、八、九、十号车马坑)出土四马驾驭的车各一辆,二马驾驭的车各一辆或各两辆。另一座为大型车马坑(编号为五号车马坑),南北长42米,东西宽7.2米,深1.8米,坑内埋车26辆,马68匹。车子呈南北纵向双列摆放,车头、马头均向南,车辆中驭六匹马者1辆,驭四匹马者8辆,驭两匹马者17辆。驭六匹马的车摆放在西列从北南数第二辆的的位置上。该车车舆方形,车厢、车轴、车轮、车辕痕迹清晰。在车舆之前、车辕的两侧放置六具完整的马骨驾。车辕之东三具,头南尾北,侧卧向东;车辕之西三具,头南尾北,侧卧向西。排列整齐有序,清晰无疑地表示了这六匹马和这辆车组成了六马驾一车的关系。
据文献,该车马坑中这六匹马在古代都应该有自己专有的称呼,位于车辕两侧驾辕的两匹马称为“服马”,紧挨着服马的称为“骖马”,骖马之外的称为“騑马”。此外,根据该车马坑中这六具马骨驾的出土位置,说明这六匹马当年驾车时应是沿车辕两侧特驾六马。四马则两服、两骖,六则两骖之外双有两騑。《说文》曰:‘騑,骖旁马’,盖于服、骖之旁又加两马,则为六也。”
洛阳“天子驾六”的出土,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代最高的礼仪制度。
问鼎中原
相传春秋时期,楚庄王为协助周天子讨伐夷族入侵来到洛阳,在王畿之地检阅军队,向周天子示威。周定王惊慌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而楚庄王则借此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
王孙满机智的回答挽救了周天子的命运,他究竟是如何回答的呢?王孙满曰:“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遂楚庄王哑口无言。
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利天赐,鼎的轻重诸侯各国无权询问,楚庄王问鼎,无非是想取而代之,结果却遭到了周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人们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楚庄王问鼎这则传说直至今日仍流行于世,国人无有不知,可见这个故事流传之广。
河图洛书
相传,上古伏羲氏之时,洛阳城东北的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献于伏羲,伏羲依此图而演成八卦,之后成为《周易》的来源。而八卦图直至今日仍乃是我国之瑰宝。
又相传,大禹治水时,洛阳西的洛宁县洛河之中浮出一只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而大禹又依此图之水成功,遂化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制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之中,名曰《红范》。
《易·系辞上》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虽二者为独立事件,但其中的联系让后人直至今日仍难以理解,两幅图案绘制之法甚像,但方圆有别,错落有致不能解。
河图洛书各种说法不一,但基本则是“河出图,洛出书”,直至今日河图洛书之图案,仍不为所解,学者之间历来相争甚为激烈,但其之神奇令无数爱好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更有游览者慕名而来。
现今在孟津黄河南岸的“龙马负图寺”则成为考据“河图洛书”的聚集之地。
洛阳铲
作为数千年帝都的洛阳,其地下拥有大量的文物以及古迹,特别是在洛阳的北邙山上,几无卧牛之地,遍地皆是各朝各代的古墓,有这么一句诗为证:“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由于北邙上上绝佳的风水,致使王侯将相、名人骚客尽将自己身后之地选于此,而厚葬的习俗,又使得从古至今盗墓成风,特别是在拥有大量墓葬的的洛阳,虽北邙山上少闲地,然亦是十墓九空,盗墓贼在盗墓的过程中,为确定墓室位置以及自身安全,不断更新盗墓工具,才使得“洛阳铲”营运而生。关于“洛阳铲”的传说至今仍是说法不一,下面我具体为大家介绍几种较为流行的传说。
一种说法是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宝船所到之地将所带物品馈赠于当地人,以示我巍巍华夏为强大之邦,其中就有当时出土的一些文物,而这些文物在国外倍受青睐,后来我国士大夫阶级亦是将赏弄古玩视为其志向高雅的一个标准,由于有了这么一个重要的市场,使得民间盗墓成风,洛阳则成为众目睽睽之下的宝地,外来人以及当地人开始疯狂的盗挖洛阳北邙山上个古墓,在盗墓的过程中,出现一种略带凹形的铁铲进行勘探,这就是洛阳铲的雏形,随着盗墓贼的广泛应用,“洛阳铲”不断得到更新,并流行于明朝中叶,相传至今。
另一种说法是上世纪20年代初,身居洛阳的北邙山下的村民兼盗墓者李鸭子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探索所发明并经过其在实践中的不断改造,成为盗墓贼们最得心应手的盗墓工具。亦是成为现今考古学家勘探墓葬的重要工具。
不管“洛阳铲”的来历为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因乃是因为当时市场的需求,以及盗墓成风所致,可以肯定的就是“洛阳铲”出自于盗墓贼之手。然“洛阳铲”虽出自于盗墓之手,但其作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洛阳铲亦是发生这不断的变化,当今已成为我国考古学家进行考古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以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
要想真正一睹“洛阳铲”的尊颜,方可必须来到洛阳,到这里你可以置身于洛阳铲的加工作坊以及深入的了解其发展历史,在今天的洛阳古墓博物馆仍然保存这一支全国最大的洛阳铲。
唐三彩
提到洛阳的旅游特色产品首屈一指的当属“唐三彩”了,唐朝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也给洛阳的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最为浓厚一笔,同时唐朝的文化也给洛阳带来了现世的财富。唐朝之时在洛阳地区流行一种釉陶艺术,这种釉陶艺术因其拥有黄、白、绿三种色泽鲜明的颜色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唐三彩”。
南北朝之时洛阳地区就已经出现釉陶艺术,之后随着唐王朝的兴盛,中国进入历史上最为繁荣时期,同时各种文化艺术群芳争艳,三彩釉陶艺术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于世。
盛唐之时,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出洛阳出发途径长安西出阳关通往西域以及中东、欧洲各国,而作为当时流行的釉陶艺术亦是远传到此,先进我国新疆地区以及中东地区不断出土的唐朝时期的文物中还包含有这种“唐三彩”,同时东方属国朝鲜、越南、日本等地亦是出土过“唐三彩”,更是将这种釉陶艺术作为国之精品。
在古时“唐三彩”最为重要的作用乃是最为陪葬品被深埋于地下,因唐朝盛行厚葬,王侯将相、达官贵人死后都希望自己能像生前那样过着雍容华贵的生活,将富有生活气息的釉陶艺术埋于地下与其为伴,但随着时光的飞逝,唐朝由极盛开始走向衰落,而“唐三彩”也因其脆弱易损走上了覆灭的道路,直至失传于后世。但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后人开始不断模仿出土的“唐三彩”进行现世创造,打造出来今天的三彩艺术
来到洛阳你会在各种工艺品店、旅游购物店、古玩市场以及街头路边看到变卖“唐三彩”艺术的各种形象,然这些形象中最为有名的则是三彩马和三彩骆驼,这充分的反映出当时我大唐王朝与外界相通的一个史实。如来洛阳旅游购买一件三彩艺术造型的人、马、骆驼亦是可以感受到洛阳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这对三彩艺术的深入探索,洛阳人民更是把釉陶艺术与著称中内外的洛阳牡丹结合在了一起,以牡丹为图形制造洛阳的三彩壁画,这种工艺品使游览洛阳之人爱不释手,其中在洛阳最为有名的一家当属“三彩艺术”,其店的牡丹壁画真乃是世之精品,因其店以品牌为号,打造精品三彩艺术,使其店制作的三彩艺术手工即其细腻,无缝可挑,如若买上一件牡丹壁画置于家中,亦是相当有品位的。
汤文化
说到洛阳的汤馆真可谓是遍地都是,满街的牛肉汤馆、羊肉汤馆、驴肉汤馆、丸子汤以及豆腐汤馆等等众多汤馆,洛阳为什么会这么多汤馆呢?来这里旅游的人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下面我就将我所了解和亲身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使身居洛阳和到洛阳旅游的朋友们能对洛阳的民间饮食文化有所了解。
洛阳在宋朝以前都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在两汉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极盛一时,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往来于此的胡商众多,而胡商的到来给洛阳民间饮食带来了新的饮食文化,因胡商故居北方和西部,其地寒冷干燥,特别是在冬季,为抵御寒冷和干燥的天气,不得不用热汤作为食物,来补充身体的所需,又由于胡商多为游牧民族,其地的牛羊马驴遍地,所以他们多用这些牲畜的肉或骨头熬汤,这样又可以食肉又可饮汤,逐渐被流传下来,而又随着民族大融合,这些饮食习惯也就逐渐传入中原,特别是传入京畿之地的洛阳,直至今日仍被保留下来。
然自宋朝之后洛阳因水路交通不便逐渐受到冷落,同时因西部千百年来的大规模开垦,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气候逐渐干燥,而这种干燥和大风天气也开始影响到洛阳,每到初春时节,洛阳总会大风频起,气候特别干燥,而汤汤水水的正可以使感觉干燥的百姓在饮食上得到弥补。所以才得从胡人那里传来的饮食习惯保存至今。
在洛阳你现在仍可看到我们所说的胡人后代,在洛阳整个瀍河区都是回族的聚居区,在洛阳的少数民族虽以回族居多,但西部和北部往来于此的少数民族亦是不少,所以洛阳乃是一个少数民族小聚居的地方,也不免会有些民族特色的饭菜,而这些饭菜也是汤汤水水的居多,也就有了现今洛阳满大街的“汤馆”。
传承至今,洛阳的汤文化以名扬天下,身居洛阳和到这里出差游玩的朋友,决不可错过一碗美滋滋的鲜汤。
九龙鼎
洛阳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但是在1994年修建九龙鼎时,据当时考证洛阳还只被认为是九朝古都,九龙鼎的修建正是为了纪念曾经都洛的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九个王朝,其中每条龙寓意着一个王朝,而今虽然洛阳经过考证最终被定格为十三朝古都,但是九龙鼎九却成为了洛阳标致性的建筑一直,同时九龙鼎很好的向世人展示了洛阳作为一个十三朝古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其上的九条龙被认为是中国的象征,王者的象征,司母戊鼎则更是整个青铜时代的权利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