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有各种各样的面,就像人有三教九流一样。从用料来说,面有白面、高梁面、玉米面、荞面、苦荞面、莜麦面、青稞面、菜面之分;从手工来说,面有擀面、扯面、拉面、压面、挂面、搓面、揪面、刀削面、饸饹之分;从风味来分,有臊子面、炸酱面、浇汤面、蘸水面、凉拌面、热拌面、浆水面、油泼面、卤面、烩面、炒面等;从形状来看,面条又有细面、长面、宽面、棍棍面、锯齿面、面片、面疙瘩之分;吃面又讲究汤,所以面又分牛肉汤面、羊肉汤面、鸡汤面、海鲜面,等等。
从东到西,名面很多。上海阳春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兰州拉面、新疆拌面,就很有名气。
陕西的名面就多了。陕西八大怪,其中一怪就是“面条像裤带”。实际上,还有比裤带更宽更长的面,那就是“裤带面”,一根面就是一碗面。把面条作为一怪的目的在于宣示面条在陕西人生活中的地位。从古到今,面条都是常委一级的主食,革朝换代走马灯,面条一直是常委。
陕西有“十大名面”:臊子面、biang-biang(词典上没有这个字)面、饸饹(一种用特殊工具压的面)、凉皮、米面皮、油泼扯面、油泼棍棍面、油泼拉条子、麻食、裤带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旬邑臊子面、歧山臊子面、关中biang-biang面、秦镇米面皮、延安荞面饸饹、西安油泼扯面。
意大利比萨店有两样名气最大的主食,一是比萨;另一个是意粉。这两种东西的祖先都在陕西。元朝时,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来中国,带回去了陕西的锅盔(一种烙饼)和饸饹的制作技术。后来,意大利人把锅盔改造成了比萨,把饸饹改造成了意粉。
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米。吃面的不理解吃米的,吃米的看不惯吃面的。陕西人爱吃面,更是出了奇。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说陕西人:“端一碗面喜地欢天,没放辣子吹胡子瞪眼。”关中农村的人喜欢端一老碗面三五成群地蹲在大门外吃饭聊天,二十年前吃白面不容易,一般端白面的人蹲在低处,好让人看到他吃的是白面,吃杂粮面的多蹲在土堆或大石头上。陕西关中一些地方有一个风俗,新媳妇过门以后要在第二天早上给公婆叔姑擀面条。面条擀得如何,就关系到新媳妇在家里的地位和在村子里面的声誉了。
吃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项原则是吃面必须用嘴咥(die,陕西话,意思是大口大口地吃)。吃面用嘴,妇孺皆知,但要大口大口地吃,就不一定人人皆知了。如果挑一两根面在嘴里轱辘来轱辘去,那就不是吃面,而是嚼蜡了。第二项原则是面条端上来,要赶紧吃,不能上等政策,下找对策,要不等不靠,端上就吃,因为面放上一阵子,口感就不好了,佐料与汤汁都被面吸粘糊了,味道差很多。如果等坐在主位的人讲上两句,旁边的人再补充上几句,其他人再恭维上几句,那面条就搅不开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吃面条,吃面条不能温良恭俭让。第三项,吃面一定要一碗就吃饱,吃第二碗味道就差了,这就是陕西人端上耀州大老碗吃面的道理。最后一项最重要,但一般人却做不到,那就是吃第二锅面。常言道:“头锅饺子二锅面”,意思是第二锅面味道最正,因为第一锅的开水把面的原味稀释了,第二锅的汤基本饱和了,不再吸面的味道了,这样就保持了原汁原味。
其实"人生不过一碗面",面要筋道、人要厚道;大老碗盛上裤带面,人要宽容、豁达;吃面要趁热就吃、做事要说干就干;面要讲究汤和料、做人要有追求和目标;吃面有凳子不坐蹲起来、做人要懂得珍惜和谦让;大家围蹲一起边吃边聊、人生要懂得与人分享;吃完面要喝汤、做事要有规矩和章法。。。。。。这面的学问,可大着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