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简介
12-02-22 09:27 陈素凤旅游资讯 22947
 中国南部核秘密调查报告调查地区:中国福建省南靖县   在300平方公里范围里,发现有1300多座各种类型的土楼

 中国南部核秘密调查报告

调查地区:中国福建省南靖县

   在300平方公里范围里,发现有1300多座各种类型的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有方、有圆、方、伞型等形状,每座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一般为3-5层,高13-20米,最大土楼直径74米,墙厚1.5-2米,每楼可住100-150人。
    这种建筑物最早的距今已600余年,十分坚固,可防风防潮,防震,防盗窃,宜于居住。
    客家土楼外观奇特,主要为圆形,方形,从高角度俯视,往往被认为有特殊用途的建筑,产生误解……
    超级间谍之中国行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中央情报局间谍卫星K-H22对中国地区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中国福建省的西南地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与洲际导弹发射筒极为相似。于是,便暗中派遣两位美国人到中国的福建省进行秘密考察。
    1985年12月18日,福建省漳州市文联接待处接待了来自美国的客人贝克和苏蔓珠夫妇。他们要求到漳州90公里的南靖西北部看看。 19日中午,天高云淡,林密水深,公路下面出现一座巨大圆型建筑物,大约有20米高,直径50余米,象一朵盛开的蘑菇,贝克的眼睛一亮,问:“这是什么?”然后喊着司机停车。
    司机说:“这是客家土楼。”当车子越往山里走,土楼就越来越多。来到了田螺坑,眼前排列着5座大型客家土楼:中间一座方形土楼,四周四座圆形土楼,它们象一朵梅花开放在绿色山野之中。
    贝克惊讶之余连忙拍下照片,然后送回美国中央情报局。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盖世土楼的诞生

土楼的建造过程繁琐,首先必须请风水师傅来选址,选址有很多禁忌如厕所、神庙、战地等不吉利的地方,都不可选用,然后还要寻找龙脉,察沙,还要观水。选定以后就开始准备材料和制造工具,然后才请工匠,开地基,所有的建筑过程都是靠人力去完成的。一座盖世土楼完成后,可防风,防潮,防震,防盗窃。据资料记载,闽西南共发生过7次震级为1.1-4.5级的地震,其中1918年发生的大地震,历时20分钟,土楼始终巍然屹立。
   开地基
   在风水先生择定的吉日吉时,根据风水先生定的方位确定正门门栏的位置。随后在用罗盘定出土楼的中轴线,由此向外延伸。定好位置,就要举行开光仪式,然后才可开始放样及开挖基槽。
   打石脚
   既挖地基槽,其深度要根据基地的土质而定。地下的楼基和地面上的墙脚基本同宽,但从下到上都会有一点收分,即墙脚下大上下。墙脚的高度一般高至门楣。在有洪水的地方,则要砌到最高的洪水位上。
   建行墙

   墙脚砌好之后,就开始夯筑土墙了,此民间俗称“行墙”。行墙时,先上好墙筛(即用竹片或木棍作为“钢筋”),接着倒入拌好的墙土,上满一墙筛时,就开始夯墙。

土楼之风水谜思

也许,在这之前你会觉得风水是迷信之说,但只要身在土楼,您就能感觉风水无处不在。
   厚实的土墙据说兼具防潮、防风、防火和防地震等保护作用,还有防御外敌的作用。其实,土楼之内还暗藏许多玄机:他们的祖先为祈求天人合一,家族大团圆,造出了暗合八卦阵式的风水屋,楼里的房间依乾坤卦象划分,以同姓乡亲围居其中,最能风生水起。

土楼解构

土楼形状有圆有方,大多以四层为上限。而且土楼没每层都有特定用途。所以,每个土楼的居住单位。应该是垂直由上至下划分,才能称为一户人家。土楼的主要结构有地基、墙脚、墙壁和屋顶四个部分,内部则以有水井的天井为中心。兴建土楼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的泥巴、竹片等。而人手亦只是土楼主人、乡间木匠和泥匠三数人。工具也只有泥锄、铁铲、绳索、木尺等。在没有建筑师、测量师和机器的协助下,土楼可能是一建就花上三、四十年,或两代人的时间才能落成。
   三楼:客房,外嫁女返娘家时只可以住在这层。一些土楼居民会将丢空的三楼出租给游客,简陋的一个床铺,每晚约十至二十元人民币不等。
   二楼:这一层是仓库,正好解释了二楼不设窗户的理由,储存粮草杂物和农具。仓库门栏特别高,居民购买力说是为了防潮和防老鼠。
   一楼:这是厨房灶头和饭厅的所在地,鸡鸭都直接在厨房门前饲养。到水井打水也很方便。

土楼的形成,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开拓精神和为适应生存环境改变而勇于拼搏的优越精神。充分体现“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高尚情操,这看似保守的思想内涵,实际反映的是人们对土地的眷恋,也是他们民族团结和谐的写照。
    正门:拱形的大门是土楼唯一的出口。每座土楼的正门都写着土楼的名称,名字的意义都是遵照祖先给予后代的祖训而起的。

   了望台:部分土楼顶层设有木制的楼台,这些楼台都是悬卦于外墙。当敌人要攻打围城时,此了望台也富有防御作用。

   水井:土楼中庭两旁都设有水井,居民对两口水井的称呼有很多,分别按东西、阴阳、日月来命名,都是按乾坤八卦的方位开凿。两口井中,通常只有一口井作饮用水。

   祠堂:圆形天井中央设有方行的祠堂,有大堂直入就到达用作供奉楼内住客的历代老祖宗,同时也是读书、观星及办红白事的多功能公共场所。

    楼梯:一般的土楼都设有三至五道楼梯,贯通各层供居民上下通行。不过,却不是每个楼都有扶手。木制的楼梯和回廊地板虽然老旧,却出奇地没有想象中的霉味和湿气,相信都是选用陈年优质木制作而成的。

檐蓬瓦片:土楼的每层回廊都设有檐蓬,铺有瓦片,用来晾衣服、晒农作物等等。

传声洞在正门旁边就有一个传声洞,每一个传声洞如一条弯曲的小隧道,从外墙通到内墙里面。由于典型的土楼,一楼和二楼都没有窗口,里面的住户要分辨外来的人是敌或友,就只有靠这个传声洞来辨认。

门闩:每个正门都有一把门闩,在木门后边有一个可以刚刚好塞如入门栓的小洞口。
   泄沙漏水孔: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天才脑袋,土楼厚实的围墙,很难攻破。唯一的弱点就是正门口的木门,可以用火烧。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仗。古人在正门口的上方,建设了一个泄沙漏水孔,有人想用火烧城门时,他们就在二楼浇水放沙,把火扑灭。

   梳窗:土楼里的每间房间都有两个小窗口,向楼外的窗口叫做“伸头窗”,窗台上宽下窄可以藏身其中;而面向回廊的称为“梳窗”,一条条直立式梳齿形窗栏,拉上梳窗可保私隐。

   泥墙:据说泥墙所用的泥巴加入了糯米粉、红糖和蛋清,以加强泥巴的粘稠度。

   天井:无论是方形、圆形、半月形等形状,土楼的房子都是围着中央的天井而建的,所以土楼不但采光度高、通风,因此楼层通爽。

窗口:典型土楼的窗口,都是从三楼开起。细小的窗口具有防御作用。

马桶是土楼看到最有趣的地方,在南靖的“怀远楼”的四层,还即土楼人家的卧室,每个房门口都房着一个有盖的桶,仔细端详原来那一桶桶的东西是装尿的,难怪上四楼的楼梯时就嗅到阵阵“骚味”。原来他们在房里解决后,就倒在这里,然后拿去当肥料使用。那如果,要上大号呢?到土楼外的公共厕所吧!不过,不是每间土楼都是这样的,有些已经现代化了,在底层建厕所。

“洋风”吹袭二宜楼

谁说住在土楼里的人就是“土里土气的”?早在19实际,在二宜楼就出现洋报、洋用品,还有一幅半裸体的壁画。虽然她不能和现代的裸体画相比,但在那个关闭自封的年代,在土楼里出现这样的西洋艺术,真是不可思疑,也仅此一家!

田螺坑土楼:

地处书洋镇上坂村,分为“步云楼”、“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文昌楼”等五座大型土楼。总占地面积4617.7平方米,建筑面积6357.6平方米。
    步云楼,始建于明代叶,方楼居中,3层78间,占地面积906平方米,建筑面积1311平方米;
    振昌楼,建于1930年,圆形,位于步云楼西向,3层78间,占地面积962平方米,建筑面积1222平方米;
    瑞云楼,建于1936年,圆形,位于步云楼东南向,3层78间,占地面积892平方米,建筑面积1167平方米;
    和昌楼,建于1953年,圆形,位于步云楼东向,3层66间,占地面积865平方米,建筑面积1141平方米;
    文昌楼,建于1966年,椭圆形,位于步云楼西南向,3层96间,占地面积922.7平方米,建筑面积1516.6平方米。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有闽西、闽南的永定、南靖一带。早在1900多年前,中原一带历经变乱,举族南迁的客家人,几经辗转,来到闽西南一带的山区,为避免外来冲击,他们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土楼。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土楼奏出的便是一曲气势恢宏、古风沉郁的旋律。土楼主要分圆楼、方楼、五凤楼三种。五凤楼主要分布在永定县一带,历史最悠久,是一种中原四合院式民居在福建特定环境下衍变的产物。“三堂两落”的五凤楼保持了明确的中轴线和规整、内向的传统布局。两侧横屋是四合院厢房的加高,后进的正房变成高大的主楼,这种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和谐统一的建筑构思,既显示了封建宗法制的尊严和古朴庄重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了土楼与中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方楼是从五凤楼中演变出来的一种,加强了防卫性,建筑构造趋于简单,因而成了客家人广泛采用的住宅。现存方楼数量最多,仅永定一县就有方楼4000余座。福建土楼中最为奇特壮观的要数圆楼。居高俯视,它依山傍水,环环相连,如神工造就一般,令人叹为观止。外国友人将其形象地喻为“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天上降下的飞碟。”与高楼相比,圆楼对风的阻力要小得多,抗震能力要强得多,可获得最好的通风和采光,任何一个房间都是圆周上的普通一点,严格的平等有利于家庭内部的分配和均衡。
      最大的圆楼是永定县大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直径达73米,全楼三圈四层,共400个房间,住60余户,400余人。永定县的“如升楼”怕是圆楼中最小的了,共12层12间房,住6户人家。最古老的圆楼要数华安县沙建乡的“齐天楼”,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楼大门朝南曰“生门”,嫁娶由此进,西门曰“死门”,殡葬由此出,是一奇特风俗。云霄县深土乡东平村,当地人称之为“八卦堡”,整个村子由五圈圆环构成,中心是完整的圆楼,外围四圈断断续续按八卦阵布局,环绕四周,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向心力与凝聚力在客家人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奇异壮观的福建土楼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他们既为奇特巧妙的建筑构思,粗犷古朴的艺术风格所倾倒闭,更被客家人淳朴敦厚、和善好客的民风所陶醉。一美国客人看后激动不已地说,土楼“大胆、别具一格的力作,远远超出我的一切预料。”一台胞参观后感概地说:“土楼格局的恢宏,令我们为之肃然起敬,圆楼不愧为世界建筑的奇葩。”美国一女游客说得更直接:“这是多么令人夺魂销魄的一瞥!”

      土楼是用土夯建而成的民居,主要集中在中国福建、广东和江西三省的交界地带。这些土楼用未经焙烧的砂质粘土和贴质砂土拌合,加之竹、木、树皮、茅草、泥土、石块夯筑而成,具有防御、居住等多重功能。

      据了解,此次申报的重点是闽西永定客家土楼。永定现存有土楼二万三千多座,其中历史最悠久的达一千二百多年。这些土楼结构奇巧,各种结构种类多达三十多种,其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经过专家认定,永定下洋初溪、湖坑、洪坑、高投、高北几个土楼群以及衍高楼、振福楼、永康楼,目前已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 

  研究古文化的学者们提出过一种说法,黄帝的帝字,可能是土地的地字,黄帝就是黄色的土地,也就是中国人常爱谈的那个“皇天后土”的后土,意思是地母。此看来,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宗,乃是黄土地的化身。是的,中国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身上沾濡的也是黄土。吃的是黄米,黄豆,住的是黄土建筑的屋舍户,喝的是黄泥汤的水。古时候的人,位至九五之尊,当了皇帝,就要穿黄袍,走黄道,住的是黄色玻璃瓦大殿。死了以后呢?统统都赴黄泉。

  几千年的文化,凝聚在黄土里,包裹着中国人的心魂。而他们扶卫自己的最好手段,莫过于“城廓” 。

  福建的土楼带着这样的内在渊源,出现在福建这古老大陆临近太平洋的地方。她们内里的房间房门都朝向中心广场,只朝东方留着通路,这种布局,明显地突出了团结向心的精神。当我们再俯瞰北京城时,会惊讶地发现某种六千年的一致性。

  公元291年,“八王之乱”使得中原大地处于战火与饥饿之中,历史上第一次移民大迁徙。大批的中原汉人拋离家乡奔向安全地带。几经离乱后被迫离家的汉人逐渐在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择地定居。他们其中的一只就辗转迁徙来到这里,由于他们是外来者,于是被当地人的原住民尊称为“客家人”,待之以礼,一直到了现在,和当地居民一直和睦相处。

  这是永定县,处于闽西南低山丘陵南部和闽东山地西南段。西北部为玳瑁山南段,东南为博平岭西坡;中部为汀江下游谷地。永定河在中南从东北流向西南,汇入汀江。

  永定的土楼的建筑式样主要包括方楼、圆楼、五凤楼三种。其中方楼380座、圆楼362座、五凤楼250座,还有其他的形式的土楼10座。这里可以说是土楼的博物馆了。土楼虽然分为好几种,但基本建筑外型相同,不同的是层数、直径和高度的差别而已。

  我们来看看最有代表性的圆楼。这是振成楼,位于永定乡洪坑村,建于清末民初年间,耗时五载,花了八万光洋。最初的主人姓林。他曾经选过当时参议院的议员,生平极好书法。当时的临时大总统黎元洪及国父孙中山都曾有题书送他留念,显赫一时。至今,在厅堂里还留着主人夫妇的遗照。

  圆楼中有清澈的水井两口,位与八卦中的阴阳两极。水是生命的来源,这是无论身处何处的中国人都不会忽略的,所以在土楼里被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东边的阳极水井叫聪明井,这口井的井水饮用后据说会让人变得聪慧。西边阴极的水井叫美容井,据说女人了之后会变得美丽贤淑,奇特的是这两口井相距不过30米,却水质、水温、水位各不相同。两口井在日常供应着全楼人的生活用水、在土楼处于防御时期还要担负着防御敌人火攻的重任,却也能一直绰绰有余,堪称奇迹。我们不能不感叹八卦的神奇的力量。

  土楼的中心叫做祖堂,供着祖先的牌位,这里是楼中最重要的位置。所有重要的的家族事宜都在这里决定处理;贵客到来的时候,主人也会把宾客迎接到此隆重招待。土楼处于防御时期,这里就是中心指挥场所了。

  振成楼的功能格局是这样的,楼外墙高二十多公尺高,分四层,有防御的功能;一楼做厨房;二楼就是全部是粮仓,储存各类粮食跟干菜;三、四楼是卧房。楼的每层均有四十四个房间,按照八卦方位建造成辐射状的八个等分,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这样一座建筑兼有可住可守的功能,呈现出相当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振成楼被称为“土楼王子”确实不负其名。

  居住在闽南的客家人,有着祖传的勤劳美德。他们吃的食物不求奢侈,穿的衣服不求精美;他们具有和祖先一样的思想--把每一分钱都储存起来,盖一座属于自己,宏大的圆楼。

  方楼的建筑形式和圆楼基本相似,但五凤楼的建筑形式就相对复杂多了。她是中原四合院式的变化体,保持了明确的中轴线,也一样有着比较整齐规律的布局,两边都有横屋,后堂变成高而大的正楼,四面有土墙围合,比较高于四合院的结构也可以做为防御之用,这种形式可能是最早土楼的型态,也说明了福建土楼和中原地区建筑的的深层渊源。

而从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上也反映了这种深层渊源,我们看到他们“捵”面条的技术就可以联想到中原人“捵”面的本领了;有人说,凡是有中国文化的地方就一定有豆腐,所以永定一带包括偏远的一些地区都也还保留着中原自制豆腐的技艺。

  无论是圆形的,还是方形的或者五凤楼,近年来都引起国际间建筑界的重视,一致公认那是设计周到,材料特殊的建筑奇观,虽然昔日他用来防御的功能经消失了,但是先贤们的智慧确实让人钦佩。

  延续祖宗的血脉和传统,这是客家人一直不能舍弃的观念,这也是客家人对传统习俗的普遍看法。而客家人过春节时最主要的节目是“出魁”和“闹元宵”了。

  我们造访的这个客家村的村民都姓赖。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们的祖先立下一个规矩,每年一定要举行出魁,不得间断,以传承世代的读书风气。

  “出魁”就是魁星出巡的意思。相传魁星是天上主管“功名”的星宿,每当出巡时就会把聪明、智慧送给每一位力求上进的读书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出人头地。这一天中游行的队伍会依照古礼走遍村中每个角落,为善良的人们带来吉祥平安。这一天也是这里新春期间气氛最高潮的时候,邻村的至亲好友也会选择在这时候来作客。老百姓都会在这个迎神的日子,为家人祈求富贵平安,村中的小孩大人也乐得在队伍经过的时候追随在后,陪着诸神走上一遭。队伍中被抬着游行的孩子都是村里读书成绩最好,或是考中了各级学校的才能智慧兼具的孩子。虽然是孩子,但在这崇尚读书的村落里也是一样备受尊重的。这就是魁星,北斗七星之首。据说当年的他曾三次中状元,由于长像奇丑,所以皇帝三次都不肯钦点他。但丑归丑,毕竟他是天上人间最具智慧的星宿,人们求的是他的内涵与智慧,而毫不计较他的外型。

  这里的另一个佳节是元宵。

  到了元宵节的夜晚,这里的很多人都会参与“闹元宵”的活动,从天色刚黑时,家家都已早早吃饱了丰盛的晚餐,在大门口前准备好供桌祭品,等待神明降临。花灯及神明的出巡队伍会在晚上九点以后开始,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走遍村中的各个角落,而居民也可以趁队伍到达时一起祭拜。人们向出巡的神明祈求的也一样不过是风调雨顺、合家平安、人畜兴旺。这天夜里,鞭炮声会彼落不能间断。而居民都有很好的默契,东边刚刚歇,西边又起了,绝对不会让炮声中断的,客家人平日节衣缩食的客家人,而俭朴的客家人在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有这笔鞭炮的开支预算,绝不吝惜。

  春节之前,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就开始了过年前忙碌的准备,杀头猪是常见的,吃不完就腌渍起来做成咸肉,咸肉可以贮存更长的时间,客家咸肉的美味相信许多人都品尝过的。即使不杀猪,也会去买些猪肉回来的,和中原汉人一样,猪肉是过节的必需品。

  在春节期间,为尽量减少主妇的工作,于是各类小点心就成了必备的美食。这种呈现元宝形的点心叫做“菜包粄” ,非常好吃,在春节期间是用来待客的。客家人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饮食是以小麦为主的。面粉之类做成的包子、饺子、面条,是他们的最爱。移居南方以后,聪明的他们就以米粉代替面粉了。米粉也同样可以做成跟面粉相似的口感,而外型也无差别。

  这是客家最具特色的擂茶--客家最独特风味的食品。用适量的大米、加进芝麻、黄豆花生、茶叶、橘皮等擂制而成。只要加进开水冲泡或是熬煮它,很快就可以拿出来待客了,一碗下喉,保证是尽驱寒气,温暖整个身心,实在

  是春节期间最方便的点心。我们来再看看这道豆腐镶肉,碎猪肉丁已经融在豆腐里了,等到烧好盛出来,早已是香气四溢;还有这道香得让人流口水的盐焗鸡,是最好吃的下饭菜;而最解馋的,当属这道客家菜扣肉,这些纯客家式的美食,小点的独特口味几乎是每个人都不会拒绝的。

  这些和中原大同小异的饮食习惯在这里普遍得以保存,而在长期与跟当地居民长衣、食、住、行各方面习惯的相互融合后,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也体现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共性和个性的相互依存的特点。

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功能齐全

闽西南的土楼很多,一般来说,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内正当中的祖堂也是一座舞台,是全楼婚丧喜庆的公用场所。楼内有水井、浴室、磨坊……土楼除生活功能齐全,住户安全,具有防范功能外,还有防火、防震、防兽和通风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凉,是客家人祖宗发明的一种独特建筑。

土楼的防御功能也很齐全,在二宜楼,大门门顶上就有漏沙泄水孔以防火攻,四层开窗平时览景观光,战时作枪眼用,有置灯和上屋顶装置;层底有暗道通往楼外,各单元设有传声洞,便于内外联系;各单元均置竖孔,由一楼直至四楼,作维修屋顶吊物用,危急时人亦可从此上下。 

福建土楼中的振成楼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矾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这座楼与雍和宫、长城并列为三大建筑而名闻于世。

 人口众多

在福建永定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婚宴上,两个年轻女子同桌吃饭,都夸耀自己的楼屋大。一个说:"我的楼,高4层,屋4圈,里外上下400间,1天换1间,1年住不完。"另一个说:"我的楼,大又圆,像座城,男女老少600人,媳妇来3年,梓叔识不全。"双方争执一番后说出了楼名,逗得在场人哄堂大笑---原来她们都是承启楼人,一个是未出阁的姑娘,住东楼;一个是刚过门的媳妇,住西楼,彼此还不相识。 

 环极楼:防震巨堡

环极楼坐落于南中村。创建人是苏卜臣,于清康熙癸酉年(1693年)建成这座土木结构、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大圆寨。全楼四层,高约20米,楼的直径43.20米,周长130米,底层墙厚1.70米,墙顶0.9米;第一层32间(作厨房与餐厅),并设有一个较大的门厅与正厅、第二层34间(作贮仓),第三、四层各34间。楼的内环建有二厅十室(作待客之用)与男女浴室各二间。楼内走廊宽1.56,楼外檐廊宽1.82米。楼门高2.96米,宽3.4米,加钉了铁皮。楼的内外各有水井一口。楼外附属建筑还有卧室16间、马房8间、碓磨房6间。环极楼现住有21户,116人。苏卜臣裔孙在本乡有400余人,不少在南洋,其中侨居缅甸较多。

取名"环极楼",有一种说法是:北极星又称北辰星,居子位向午方,常居其位而不见移,为天体众星之主。有人做诗说:"有水必趋东,无星不拱北",意思是众星拱绕北极而旋转。这座楼坐北壬子向丙午之位,所以取名"环极楼";还有一种说法是:环即圆,"圆(环)"乃吉词,"环极",即愿其吉祥(圆好)至极。

环极楼最大的特点是抗震性能特强,300年来历经多次地震,据县志记载,1918年2月13日(民国七年农历正月初三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数次,共计十余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一尺多宽。可是地震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有的日本朋友参观后说:"这样的楼建在我们东京那就太好了!" 在环极楼的中心点上,用力跺脚或放声呼唤、歌唱,可以听到十分明显的回声,好像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环极楼还有一个很特别之处:楼内部中心环无祠堂之设,而是空旷的院落。这在永定众多土楼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在重礼循纲的封建社会是不可思议的。环极楼因此又被称为"忤逆楼"。人们在感叹环极楼的建筑艺术时,也不无敬佩建筑师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叛精神。

遗经楼:最大的方楼

遗经楼位于高陂镇上洋村,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方形土楼。外墙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楼高17米5层,是永定现有土楼中最高的楼房。主楼左右两端分别垂直连着一座四层的楼房,并与主楼平行的四层前楼紧紧相接,围成一个巨大的方楼,如此环绕形成一个大"口"字。里面又有一组小"口"字形建筑,形成一个独特的"回"字形整体造型。真是"门中有门,楼中有楼,重重叠叠",当地人都称它为"大楼厦"。 中间为祖堂。前楼一左一右建有两所学堂,楼内子女可以在楼内就读,学堂中间是个石坪,前建有大门楼,大门高6米宽4米。在主楼后面有花园一座、鱼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设建筑。遗经楼共有280个房间。

遗经楼是目前所知方形土楼中最为庞大者,共有房间二百六十七间,51个大小厅堂,占地五公顷,建筑面积四千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规整,条理井然 ,费时七十多年,经三代人努力方建成。当地人形容其大说:一个人从太阳升起即开始开窗,开到中午下楼吃饭,然后上楼关窗,直到太阳下山才关完最后一扇窗。

振成楼:土楼王子

永定客家土楼中,许多土楼是按八卦图设计的,中华传统文化铬印深深地铭刻其中。而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振成楼。

振成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盗贼入屋,卦门一关,即可瓮中抓活鳖。祖堂似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是从上海运到此楼嵌制的。大厅及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等题字。楼内还有永久性楹联及题词二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楼文化的内涵。
    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永定人为什么要循八卦建造土楼?究其历史根源:首先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极深,而八卦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所以在建造居住的楼房时,加以运用,是情理之中。其次,经过数代的播迁,为求生存,他们面对着自然与社会中种种困难,而八卦自古以来,便被人们用以排兵布阵,抵御敌人。从安全角度出发,在设计、建造土楼时运用八卦,对于睿智的客家人来说,便不足为奇了。

福裕楼:府第式土楼

福裕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 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楼名也是张星炳题写。

清末,楼主林氏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和烟刀生意,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发了大财,富甲永定。他们还捐巨资兴办"日新学堂"。日新学堂也是由张星炳设计,是一所典雅富丽、中西合璧的学堂。这个学堂办起后,培育了不少人才,名气远扬,许多外乡人都来"日新学堂"读书。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福裕楼"里人才辈出。

黎元洪任总统时,林逊之(林仁山之子,振成楼的设计制造者)为中央议员,其书画、对联也很出名,"振成楼"对联几乎全是林逊之一手之作。林逊之的弟弟林亮之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担任闽候、惠安、宁化县县长。解放前任永定中学校长多年。解放初期被评为开明人士。

承启楼:土楼之王

承启楼位于高头乡高北村,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是对该楼的生动写照。

承启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6.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全楼住着60余户,400余人。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台湾小人国和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

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裕昌楼:"东倒西歪楼"

裕昌楼一般被人叫做东倒西歪楼、歪歪斜斜楼,顾名思义,它是歪斜的,不过这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当你一脚踏进楼门,猛然看到全楼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这时你心里不由一紧,也许就要抽腿往楼外跑了。其实,600多年来,裕昌楼就是这样,有惊无险,风雨不动安如山。

裕昌楼始建于元朝中期(1308-1338年间),为刘、罗、张、唐、范五姓合建,高5层,每层54个房间。全楼分成五大单元,每一单元有一部楼梯,5个家族各居一个单元。后半楼的每家每户的一楼灶间,都有一口清洌水旺的井,拿起水桶伸手即可打水。天井中心还建了一座单层小圆楼,作为祖堂,前面用河卵石铺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金木水火土等分五格,形状各异,煞是好看。楼是五姓人家合建的,木匠师傅和泥水师傅便由五姓人家轮流供饭。一个寒流袭来的夜晚,刚供完一轮饭的人家以为没事了,早早就吹灯睡觉,轮到供饭的那一户人家以为是明天一大早的事,天一黑也钻进被窝了。两家没有交接好,这就苦了夜晚加班的木匠师傅,天寒地冻,饥肠辘辘,以为主人家该送来热气腾腾的点心,谁知老半天不见动静,越等越失望。也不知是饿得神思恍惚还是有意作弄,木匠师傅这一晚上做出的榫子都不合规范,榫眼太大而榫头太小,不过主人没有发现,立柱上梁之后一时也没有出现异常。

据说,裕昌楼原本是建了7层,屋瓦尚未完全盖好,一群外村人到楼后山上扫墓,放了3声响铳和一大串鞭炮,开始烧纸钱,这时一阵山风吹未,把烧着的纸钱吹到七楼的杉木柱上。大家一阵紧急扑救,很快把火扑灭了,不过裕昌楼人却觉得新楼还没住人就先过火,不大吉利,就把七楼连同六楼一起拆除,在五楼重新钉桷盖瓦。不久,大家发现二楼以上的回廊支柱开始倾斜,似乎有倒塌的危险,不由人心惶惶。这一天傍晚,一只老虎突然闯进楼里,这个不速之客像巡视大员一样,在一楼回廊走了一圈,又爬上二楼,在回廊上走了一圈,从后窗跳到楼后的山坡,撑起前脚坐在山坡上,目光温存地看着裕昌楼,轻轻地吼叫了一声。山大王的这一声轻吼,全楼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刘姓人说,这一声是叫"好",对裕昌楼的落成表示祝贺。其余四姓人却认为,老虎入楼不是好事,有了第一次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将来凶多吉少。不久,四姓人家就把各自的单元贱价卖给刘姓人,迁往他乡或者漂洋过海到南洋去了。刘姓人得到整座土楼后,对摇摇欲坠的梁柱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柱子虽然倾斜,但由于梁柱相互牵引,整体合力没有受到破坏,大楼是不会倒塌的。于是他们便在楼内安居乐业,六百多年来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有明清的进士,更有现代的大学教授和厅级干部,至今还有一百多人住在楼里。

想来真有意思,木匠师傅本意是要捉弄一下楼主,谁知歪打正着,无意中使裕昌楼扬名远近,几百年来为人啧啧称奇。在闽西南土楼乡村,像裕昌楼这样歪而不倒的土楼是绝无仅有的,不仅成为有趣的人文景观,也算得上建筑学的一个小小奇迹。

和贵楼:最高的土楼

和贵楼坐落在今梅林镇珍山村,由简次屏公建造的,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又称山脚楼,占地面积1298.8平方米,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

和贵楼,顾名思义,是劝世人弘扬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楼如其名,在高速变化潮流中,它显得异常的祥和、安宁、沉稳。楼高5层21.5米的长方形大楼,一层土墙厚1.34米,由下而上遂层缩小,到第五层墙厚仅65厘米。是县内最高的一座方土楼,内部土木结构规整,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1个大门,有副槛联:"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贵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当地群众编句顺口溜:"厝包楼,子孙较贤,楼包厝,子孙较富。"堂前门上挂着两块来头不小的匾牌,一个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由简羡强立的"兴学敬教"匾牌;一个是中华民国计六年十月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由简羡强立的"兴学利侨"匾牌。楼前面原有一条腰带(水渠)400米长,(已废)。看来这和贵楼早已名闻于世。

田螺坑土楼群

在数以千计的漳州土楼中,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建筑群是最美丽的,它由一方、四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如山野中盛开的花儿,有人戏称之"四菜一汤",令人不能不感叹民间语言的生动!

田螺坑地名的来历颇为蹊跷。有村民说,它得名于村庄背靠的湖岽山状似田螺;也有人说,田螺姑娘的神话故事说的就是黄家祖宗,那个叫黄百三郎的幸运儿,因为田螺姑娘的神助,才得以从一个养鸭少年成为一方富绅。

田螺姑娘未必是真,黄百三郎可是确有其人。田螺坑黄氏族谱证实,清朝嘉庆年间黄百三郎从永定移居此地,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土楼群中的黄氏祠堂中央有祖先牌位,黄百三郎名列第一,而他的墓穴就在距田螺坑二公里外的"五更寮",每年清明都接受着田螺坑人的祭祀。
    二宜楼:圆楼之宝

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二宜楼,是第一座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圆楼,是福建土楼的优秀代表作,曾被台湾《联合报》和《汉声》杂志称之为"圆楼之宝"。

二宜楼楼门朝西,门额石匾镌刻着各40厘米见方的"二宜楼"三字,近赵体而无柔媚之态,类瘦金体又稍逊劲拔,自成一格。"二宜"两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之意。此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中。

二宜楼依山傍水,楼背后层峦叠嶂,近处山丘绵延逶迤,宛如蜈蚣缓缓爬行;山前地势平缓开阔,两条清澈的小溪于楼前交汇后直奔西南而去,小桥、楼阁、翠竹、村舍点缀其间,风光秀丽,青山绿水与大楼黄墙黑瓦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故称"宜山宜水"。

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开基祖为蒋仕熊。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膂力超人,开荒种田是能手,在安溪、漳平等处开垦荒田几百亩,聚攒了些财富。后娶妻生子,便想为子孙后代建立万代基业。他请了一位堪舆家为他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不惜巨资,经营了12年才建成这座大楼。楼的平面直径为73.4米,外环楼高四层,内环一层,它均匀、平等地分成12个单元,除门、厅、梯道而外共192间。

二宜楼如今保存完好,仍为蒋氏聚族而居,住有36户220多人。其空间结构相当合理,内环平屋为"透天厝",设厨房、餐室与客厅,一至三层为卧室、仓库,四层为自家祖堂,各有楼梯上下。大楼中心是公共场所的大内院,占地600平方米,只设2口水井,竖立着许多2米多高的石柱,可晾晒衣服和农作物。它兼有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圆楼的优点,抗风抗震,冬暖夏凉,公私兼顾,安稳舒适,故谓"宜家宜室"。

楼内居民门内是自家天地,户外是家庭世界,楼外是绿色的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确是"宜内宜外"。

二宜楼在建筑格局上的"一统世界无贵贱,平分空间无大小",非常有利于家族内部团结,发挥其凝聚、团结、制约和导向功能,说它"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倒也妥帖。

二宜楼外环楼通高18米,一至三层不开窗,四层只开小窗洞,且密布枪眼,底墙厚2.5米。圆拱形大门用花岗岩条石砌筑,设两重门板,内层铆上铁板,门后有双闩,门顶有泄水漏沙装置,可防火攻。四层楼上在泥墙与板壁之间有全楼贯通的"隐通廊",还有小门与各户相通。在总体设计上十分科学。祖堂设在中轴线尽端的重要位置,梁柱精制,彩绘生辉,华中见朴,繁简有度,说它是"宜文宜武"一点也不夸张。

  造土楼的乡民有土人的智慧,他们将大块的河卵石铺砌在墙基的基础上,土里有石,如人体有骨。石基上铺松木,松木中含松脂,泥中水中浸润千年,不腐不朽。粗大的松木纵横交叉,又构成一层木筏式基础,基底面积增大,足以支撑夯土高墙的巨大载荷,即使在烂泥地上造楼,历经数百年仍岿然不动。南靖县书洋镇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已经历六百余年风雨,曾经大地震,屋斜墙裂,倾斜15°,却墙斜屋不倒,至今日依然如故。卵石松木的弹性基础,是支撑斜楼的重要依凭。

  在卵石基础上夯筑土墙,将含黏性的黄土调和水田中的底泥,掺以稻秸,更有甚者加红糖水糯米浆,层层夯实,如铁如石。夯筑时在墙体中用竹片松枝作拉结筋,整个墙体浑如一体。土楼朴实,用的材料只是泥土竹木,用的器械只是人的双手,双手的力量把泥土夯进大地,整个世界上永垂不朽的材料只有泥土。

  古时建楼必请风水先生选址定位,“风水说”是中国人朴素实用的环境观。理想的居住环境必然包含人与自然山水相依的亲和力,依山临水,向阳背风是人在天然环境中最充分利用自然能量的选择。有山则根基牢固,有水则源远流长,生态格局和人文理想,是土楼人家的生存寄托。一部首尾完整逻辑严谨气韵相衔的先民遗史,在无线循环的园楼、方楼间演绎出平和,安泰,劳苦,敦厚,孩子出生,老人病逝,平庸夫妻,仇恨冤家,兴盛衰亡,唏嘘悲欢,在风水先生勘定的楼址上,情节不同,角色各异的人生大戏永无休止地轮番上演。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观念更新与时俱进,年轻人都跑到了外面闯世界,可土楼里还有老人和孩子,鸡鸣犬吠光影交错之中,土楼像一杯已经续过几次开水的苦茶,茶汁颜色已淡,再泡,仍能泡出悠长的余味。

  土楼在福建,集中在永定,南靖,华安数县。土楼有严格界定的概念,不同于中原的夯土民房,西北的挖土窑洞,粤北的客家围垄,江西的砖包土坯的土围子。“福建土楼”是专指闽南和闽西地区那种大家族居住,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完善的生活功能,完备的防御体系,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巨型民居建筑。由此而界定的概念产生出标准的名称,叫做“福建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整合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的土楼资源,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正在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土楼其实只是土楼,像鸟儿把窝挂在树上,福建乡民把自己的窝建在山上。看过一个不着边际的报道,说是美国的侦察卫星把福建的土楼群看作是导弹发射井,引起五角大楼的恐慌,派人潜入福建山区实际侦查,才知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建筑。无稽之谈谬种流传,每个到土楼的游人都在重复这个故事,不知故事的蓝本是否原子美国国防部的正式文件。这个故事有点像关于长城的另一种说法,说人在月球上唯一能见到的地球上的人工建筑就是长城,知道中国的航天员杨利伟天外归来,才证明此说纯属虚构。其实美国人能有那么愚钝么,间谍卫星拍摄的照片连汽车牌照都能看清,还看不明白如此硕大的土楼?缺少诗意的想象,编造出缺少诗意的故事。土楼只是福建乡民居住的窝。我钻进乡民的窝,去搜寻居住的诗意。

  三山环抱,一水横流,产五谷杂粮,正茂草莲荷,碧水方塘,鹅鸭戏水,一座很大的土楼,在村头,名曰“振成楼”。楼内有厅,厅柱有联,联曰“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了无诗意,没有风花雪月,却道出了根本,住在振成楼里的乡人,逐名自省,只是要图个“振作成名”的前程,始知土楼原来不土,只是没有诗意罢了。这座振成楼市做很有名的土楼。连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都题写了“里党观型”的匾额刻在大厅祖堂的门楣上。这四个字让我颇费心思,自己是才疏学浅,找不到出处,当然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问了当地乡民,也不甚了了。

  振成楼年代较晚,建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分内外两圈,外圈夯土,高4层,每层两厅44间,分隔成可通连的8个单元,各置楼梯,自称院落。内圈两层,砖砌,与祖堂大厅围合中心天井,两厅8间。楼外两侧各置一幢半月形房屋,如耳贴面,为作坊和学堂,全楼总计大小房间222间,变化的空间里有着不变的宗旨,石刻楹联邮局大白话的警句“干国家事,读圣贤书”,可知楼内主人抱负不凡。

其实这振成楼只不过是福建永定洪坑土楼群的引首。这村有一溪贯穿南北,两岸123座土楼沿溪而立,宋末元初林氏宗族在此开基,现仍存明代土楼峰威楼,永源楼13座,清代土楼福裕楼,奎聚楼13座,民国元年至公元1965年,时有新建。洪坑一条溪,走过多少发达高贾,落魄文人,老屋废弃了,土楼成了文化遗产,振作成名的事没有着落,老祖宗留下的祖屋土楼倒是给乡人挣出了面子,留下了饭碗。县里省里下了文件,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又忙着向联合国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倘若成功,土楼里的那幅对联倒影了老祖宗的预言,振作成名是指日可待了。

文章来源:原创
给文章点个赞吧 16
评论0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博文
文旅界
陈素凤

厦门金台国际旅行社

进入微店
回顶部